江湖上的黑话,又称作切口,也叫春点、寸点、唇点、唇典。许多的帮派都创作出一套复杂的切口体系,有些是方言。例如:
“居米”:银币,赌博用语。
“一方”:一万,赌博用语。
“三两三”:中医认为胆囊约重三两三钱,而后被代指为“勇气”,黑道、赌博用语。
“一块”:古董界隐语,可指一百、一千、一万等,各地不相同。古玩商人收购时往往会问价格,以此问价试探卖家是否内行。
“米米”:钱,长沙隐语。
北京、天津黑话:“炮儿”为“流氓”,“佛爷”为“窃贼”,“狗肉”为“牌九”,“柯郎马”为“农夫”或“乡下人”。
奉天黑话:“裹住”为“加入黑帮”,“胡子”为“土匪”,“掌柜”为“首领”,“字匠”为“文员”,“花舌子”为“通信员”,“插千”为“稽查员”,“料水”为“卫兵”。
苏州黑话:“如日中”为“天”,“脚踏实”为“地”,“满面春”为“风”,“满城风”为“雨”,“名落孙”为“山”,“八仙过”为“海”,“旦底”为“一”,“挖工”为“二”,“横川”为“三”,“侧目”为“四”、“缺丑”为“五”、“劈大”为“六”、“皂末”为“七”、“分头”为“八”、“未丸”为“九”、“田中”为“十”。
银楼黑话:“旦”为“一”,“竺”为“二”,“清”为“三”,“罢”为“四”、“吾”为“五”、“交”为“六”、“旨”为“七”、“令”为“八”、“旭”为“九”、“平”为“十”。
墓碑业黑话:“尹”为“一”,“于”为“二”,“秦”为“三”,“罗”为“四”、“石”为“五”、“路”为“六”、“左”为“七”、“招”为“八”、“仇”为“九”、“古”为“十”。
天地会黑话:“打鹧鸪”为打劫,“鹰爪孙”为官差,“并肩子”为朋友,“踩盘子”或“踩点子”:指事先侦察要行劫、偷窃的对象。
青帮黑话:“扑风”为劫匪;“爬”为抢劫;“寻”为偷窃;“走沙子”为贩卖私盐;“开条子”为贩卖女性;“搬石头”为贩卖儿童;“劈党”为杀人。
江相派黑话:
数字:一称“流”或“柳”、二称“月”或“叶”、三称“汪”或“王”、四称“则”、五称“中”、六称“孙”或“神”、七称“心”、“情”或“青”、八称“张”、九称“爱”、十称“足”、“局”或“台”、百称“牌”或“尺”、千称“干”、万称“方”、元称“皮锦”、毫称“星星”。
名词:“天”为“父”、“追”为“子”、“比”为“兄弟姊妹”、“七”为“男性”、“八”为“女性”、“生孙”为“商人”、“一哥”为“迷信而愚昧的人”、“火底”为“曾加入帮派的人”、“畜生”为“混吉人士”、“工水”为“劳工工资”、“花底”为“妓女”、“照子”为“眼睛”、“帝寿”为“愚人”。
台湾台语黑话:“贼头”为警察、“带头”为老大、“举攕”(giah8-tshiam2)为发难、“兄弟”为帮派分子、“坎站”为地位、“眉角”为脾气(原意为关键、技巧)、“七仔”为年轻女性或女友、“角头”为地方帮派(原意为聚落)或帮派人士、“土地公”为地方领袖(原意为土地神)、“肉粽”或“面线”为缢死鬼、“阿拉”或“鸭头”或“铁仔”为枪械、“土豆”(花生)为子弹、“芭乐”为手榴弹、“桶子”为小船艇、“燃柴” (hiânn-tshâ)为犯毒瘾、“阿思巴拉”为瘪三、“神经”为理睬。“搓圆仔汤”,指透过利诱、恐吓等手段,迫使他人放弃权利。“仙人跳”,指透过女色,诈骗他人钱财。“沙库仔”(日文,さくら,樱花),假客人、假装竞标,帮助摊贩哄抬价钱的人。“阿本仔”,日本人。“阿山仔”,来自中国大陆的外省人。“半山仔”,指日治时代旅居中国、二次大战后返台从政的台籍人士。
台湾眷村黑话:“挂”为帮派,动词为“死去”、“坏掉”;“条子”为警察;马子为女性或女友;“性子”为男性或男友等
关注公众号,领取粉丝专属福利